型号品牌价格
会员登录

登录账号

登录密码

注册新账号

登录账号(手机)

登录密码

密码确认

修改密码

原密码

新密码

密码确认

助听器、人工耳蜗等能否纳入医保?答复来了!

来源:参考:国家医疗保障局  2021-08-10
分享到: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雷冬竹提出建议(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9025号建议),呼吁完善听力残疾防治体系,巩固健康扶贫成果。

  8月9日,国家医疗保障局在官网公开发布了对该建议作出的答复。

  一、关于将耳聋基因筛查纳入医保

  建议:
听障康复强调“三早”原则,即早发现、早治疗、早康复,通过耳聋基因筛查,提前发现并及时救治是关爱儿童、呵护家庭的有效途径。

  建议政府和医保政策大力支持医院开展耳聋基因普及筛查工作,将新生儿听力联合耳聋基因筛查列入新生儿必查项目,检测费用纳入医疗保险报销范畴。同时对筛查出来的患者,由财政、医保、残联、民政、社会慈善多方提供治疗康复保障。

  答复:

  根据目前我国医疗卫生体系的制度安排,公共卫生服务向全体居民提供公益性的公共卫生干预措施,主要起疾病预防控制作用的预防类检查,均属于公共卫生服务范畴。

  《社会保险法》第三十条中明确规定,应当由公共卫生负担的医疗费用不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范围。因此,非治疗性的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等项目应通过公共卫生服务等渠道予以解决。

  同时,考虑到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医保筹资能力的限制,基本医保当前只能立足“保基本”,尚不具备将支付范围扩大到包括非治疗性、大人群普遍适用的预防筛查等项目的能力。

  下一步,我们将会同有关部门,在认真听取专家和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对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与基本医疗保险的有效衔接进行统筹考虑和深入研究,共同完善我国基本医疗服务卫生制度。

  二、关于将助听器及人工耳蜗纳入医保,纳入集中采购

  建议:
人工耳蜗手术是目前治疗感音神经性耳聋的最佳手段,目前成年听力残疾人士数量大,但助听器(0.25-3万元/台)、人工耳蜗(6-30万/台)均未纳入医保报销范畴,且国家、省级以及慈善救助项目大部分是针对未成年残疾人士,成年听力残疾人士几乎不能享受政府财政补贴及慈善项目,许多成年听力残疾人士未得到有效救治而失学、失业。

  建议对全年龄段听力残疾人士提供医疗救助,助学助工帮扶,将助听器及人工耳蜗纳入医疗保险范畴,实行国家集中采购,降低产品价格。同时人工耳蜗手术参照眼科白内障手术补贴和医保报销模式。为广大患者家庭减轻经济负担,为构建幸福美好生活保驾护航。

  答复:国家层面采取排除法规定了基本医疗保险不予支付费用和支付部分费用的诊疗项目,其中“眼镜、义齿、义眼、义肢、助听器等康复性器具”属于不予支付费用的诊疗项目范围。

  此外,目前我国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水平特别是城乡居民医保的筹资水平较低,2021年城乡居民医保人均筹资仅800元左右。因此,从现阶段医保制度整体发展状况、群众疾病治疗需求以及医疗保险基金筹资水平和抗风险能力来看,当前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还没有能力将人工耳蜗等康复性器具在全国范围内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当前主要通过财政专项投入、救助制度和慈善事业等渠道解决。

  下一步,我们将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完善医保支付政策,提升包括听力残疾患者在内的参保人员的保障水平。

  关于将助听器及人工耳蜗实行国家集中采购的建议,下一步,我们将认真总结经验,深入推进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根据耗材特征“一品一策”精心组织,重点将部分临床用量较大、采购金额较高的高值医用耗材纳入集采,并逐步扩大采购范围,减轻群众就医负担。

  三、关于将康复费用纳入医保

  建议:
加大语言康复机构建设力度。目前语言康复机构滞后且缺乏监管,大多数语言康复机构为民营,与医疗机构缺乏沟通,场地设施落后,师资参差不齐,接纳学员能力有限,培训效果差。

  建议以市为单位,由财政、残联、民政、教育和卫健多部门协作,建立一所听力语言康复机构,配套落实场地、编制、经费等问题。同时将培训康复费用纳入医保范畴。

  答复:医保部门始终高度重视康复医疗的保障工作。目前,国家层面已明确将小儿行为听力测试等29项治疗性的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基本医保支付范围。在此基础上,一些省级医保部门根据医疗技术发展、本地区医保基金运行情况等,适当增加了部分治疗性的康复项目,进一步提升了康复医疗的保障水平。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要求,加强诊疗项目医保支付管理,努力提升治疗性康复医疗的保障水平。

  参考来源:

  国家医疗保障局官方网站,健康时报,人民日报
分享到:
新闻排行榜
Copyright ©2017-2021 听觉有道健康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2024 助听器价格-西门子助听器-峰力助听器[人工耳蜗]助听器行业网
蜀ICP备2022000840号

粤公网安备 44011302002876号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