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耳蜗是一种可以帮助听力障碍人士恢复听力和言语交流能力的生物医学工程装置,人工耳蜗植入涉及到医学、听力学、生物医学工程学、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诸多领域,需要医师、听力学家、言语病理学家、言语治疗师、康复教师、工程技术人员及家长等共同来完成工作。

以下简述人工耳蜗的植入技术方式:
一、传统方法
(1)耳后切口,分离皮瓣,切开肌骨膜,暴露乳突及骨性外耳道后壁;
(2)开放乳突腔;
(3)颅骨表面磨出安放植入体的骨床;
(4)开放面隐窝,行耳蜗开窗;
(5)将植入体安放在骨床内,将电极植入鼓阶,参考电极置于颞部骨膜下;
(6)依次缝合肌骨膜、皮下和皮肤。
二、外耳道后上径路
Kronenberg等常规耳后C 形切口,显露乳突并辨认外耳道上棘、颞线等结构;
在外耳道后壁距鼓环5~7mm处做骨——鼓膜瓣推向前方,进入中鼓室;
磨除外耳道后上壁,在鼓索神经后上方的骨性外耳道后壁磨出一约2mm的骨槽,以暴露部分砧骨体为度,辨认砧骨体下方的面神经水平段;
骨槽磨出后,即用切割钻在外耳道后上方的颞骨区磨出一条倾斜的隧道,连接到鼓索神经后上方的外耳道骨槽;
以圆窗龛做为定位标志,在其前上方用1~2mm的切割钻在鼓岬行耳蜗造孔;
电极经过颞骨区的隧道、外耳道的骨槽,从鼓索神经的下方、锤骨柄和砧骨长脚之间植入耳蜗。
经外耳道径路的手术对于乳突硬化病人可考虑,但会增加撕裂外耳道皮肤及鼓膜穿孔的机会,使术后愈合时间延长。
该术式需经常换药对于幼儿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同时对年幼的患儿,因存在外耳道的发育问题,电极是否会随着年龄增长有脱出的可能,还需要长时间的观察和随访。
三、残余听力保护
人工耳蜗植入术后,能否保留、能多大程度地保留术前的残余听力,以及耳蜗经历较长期的电刺激后,残余听力有何变化,一直是人们关心的一个问题。
残余听力的保留情况跟很多因素有关,如耳蜗开窗方式、电极长度的选择、术后的康复等等。
四、术后并发症
眩晕是人工耳蜗植入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国内报道术后眩晕发生率16%。国外关于成人耳蜗术后出现晕感成人发生率16%~45%,小儿3%。已有相关组织病理学研究表明,人工耳蜗植入对于前庭细胞、神经节并无影响,但可出现迷路水肿,球囊萎陷。也有学者认为术后眩晕并发症的发生主要与年龄有关。
人工耳蜗植入术后面神经麻痹的发生率极低,国外报道0.71%,但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出现面神经麻痹属于严重并发症,应该引起医生高度重视,术前的影像学检查非常重要,术中还应注意尽量不要直接暴露面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