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听器验配中最棘手的问题莫过于帮助失去高频听力患者,聆听细微的言语声音,尤其这些言语声是很轻的爆破辅音,比如/s/、/t/等;如果这个患者是儿童的话,那难度就更大了。这个恐怕是目前高频听损患者使用助听器远远不够的重要原因。虽然开放耳技术能大大降低高频放大的声反馈,但是遇到哪些内耳毛细胞损失的患者,由于所谓的“耳蜗坏死区”的影响,使得这些患者仅存的高频听力也无法利用。因此移频技术的诞生,或者准确说,移频技术的重新得宠便是一物降一物的最好写照。
据说移频的思路可以一直追溯到20世纪的50年代。不过虽然历史较长,并且人们一直在努力证明移频技术的独特优势处,不过由于当时技术局限性,无法根据患者需求,进行相应调试,临床效果一直是好坏各半。
目前临床关注移频技术的应用,主要想通过各种临床实验,证实早些时候我们认为移频技术应该起到的重要作用。因此在过去几年内,不同的听力学杂志纷纷公布了不同的实验结果。近期,《美国听力学杂志》发表探讨线性移频技术(LFT)对于学龄儿童的言语帮助的临床功效的实验结果。实验设计了一项非随机测试,观察和评估线性移频技术,对学龄儿童元音和辅音识别能力,以及发摩擦音的清晰度。他们挑选了10名年龄在6岁零3个月至13岁零6个月的儿童,均就读于特殊教育学校。患者听阈在低频部分的范围,从正常到中度听力损失,在高频部分,从重度至极重度听力损失。这些儿童的平均语言年龄和其生物年龄相比,差别在2.2岁之间,换言之他们的语言发育可能比实际年龄要稍稍滞后一点。研究员们比较了在三种情况下,受试儿童的音位识别和发摩擦音清晰度的结果,这些测试条件分别为: 儿童们佩戴自己的助听器 ,儿童们佩戴移频技术的助听器 和儿童们佩戴没有移频技术的助听器。无意义音节材料分别按30 和50 dB HL强度播放。通过分析受试儿童会话言语和口语阅读段落的言语样本,来测试发摩擦音的清晰度。研究中利用重复测试一般线性模型这种统计工具,来确定所得结果的意义。
最后,测试结果显示,按30dB HL强度播放音节时,由于使用移频技术,受试者的元音和辅音识别能力大大提高。同时使用移频技术6周后,受试者高频摩擦音的发音准确度显著提高。因此根据这项研究结果,作者相信,移频技术对于患陡降型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的学龄儿童来说,无疑是助听器有用的一种功能。
这个实验的现实意义是,如果有高频听损儿童,同时言语发音不清,可以考虑试试带有移频功能的助听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