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3岁以前的耳蜗儿童都没有进入语训学校学习,这段时期是孩子语言康复训练的早期阶段。有些家庭自己在家给孩子语训,在具体育儿的过程中,难免会存在一些误区。
产生这些误区的原因,有的是因为固有的思维习惯,有的则是太多外界信息干扰造成的。那么对于3岁以前还没有去语训学校的孩子来说,家长会有哪些误区呢?
误区一:孩子太小听不懂
我们家长常常觉得,孩子才不到3岁,又因为听力的关系本来学语言就晚,我说的太多他/她能听懂吗?
其实,父母是孩子语言学习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语言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给零岁婴儿输送越多的有意义的声音,越能促进婴儿脑内主管听觉的神经元的敏感性。而当孩子耳蜗手术后开机的那一刻起,就是孩子的“语言零岁”,从那一刻起,父母就可以多和孩子进行交流。
有研究表明,婴儿获得的词汇量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母亲对婴儿说话的数量。
刚出生的婴儿,对成人的话确实听不懂,但婴儿的学习能力很强,当妈妈总是冲他微笑,对他说:“宝宝,我是妈妈”。“宝宝,这是奶,你饿了吧”等等。也就是说尽可能地与孩子多说话,这是发展孩子的语言能力所必不可少的。随着他的智力发育,再经过几十次的语言重复,他就明白,原来总抱着我的人就是妈妈,而耳蜗的作用是将声音与其他感官结合,这对孩子的认知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误区二:不敢使用儿向语言和过度使用儿向语言两个极端
儿向语言就是我们所说的叠词,比如“吃奶奶”“拉臭臭”等等。
从我们传统的对话习惯,总是喜欢和小龄儿童说叠词,而随着一些教育理论的传播,让家长产生了困惑。
不知道何时开始,叠词成了洪水猛兽,有的专家义愤填膺的说,不要说叠词,叠词不利于孩子语言的发展。
要教她们正常的词语,比方说杯子不要说杯杯等等。
导致了对叠词的一刀切,从此叠词被打入了冷宫、变成了一种陋习,成为了不好的现象。
每当孩子说出叠词,都有家长忙不迭的跟在屁股后天纠正,不要说杯杯,这是杯子,来,在跟妈妈说一遍,杯子。
语言学的理论百家争鸣,我们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妨看看相对辩证的观点。
先来说说宝宝学话的过程,所有地“说”都是在“听”之后。
家长跟孩子说话形成刺激,引起宝宝的注意,宝宝模仿大人的话进行反应,最后转化为自己的语言。
但是由于宝宝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有限,过于成人、复杂的话语,可能会被宝宝直接忽略,或是即便被注意,但是因为宝宝的局限,他也不能理解,更别谈学习。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成人在与儿童说话时会采取一种特殊的语言———儿向语言。
特点是句子简短、词汇简单、语调夸张,这种语言足以吸引宝宝的注意,并且也与儿童的认知水平相一致。听障儿童说话的技巧有哪些?
同时由于宝宝在语言发展的早期受其发音器官的制约,叠词简化语音的策略能满足儿童的发音需要,所以叠词就成了成人向儿童输入的主要语言形式之一。
简单来说就是:学话初期的宝宝们不喜欢成人高大上的语言,只能被萌萌哒的语言所吸引,因为吸引而愿意模仿,从而习得语言。
加上萌萌哒的语言适合他们的发音器官的发展状态,所以叠词的出现,本身就符合宝宝语言发展的规律。
而且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叠词的使用能够减轻语言的压力,这对于刚开始学习语言的耳蜗儿童来说是很有帮助的。
比如,说尿尿,父母就知道他想去洗手间了,说糖糖,父母就知道可能他是想吃糖果了。
宝宝不需要运用其他复杂的词句,便能让大人们明白他们的想法,这会增加他们学话过程中的自信心。
所以,叠词就完全敞开了用么?
别急,接着看。
从语言科学研究来看,0-3岁的言语发展会分为三个时期,言语发展的准备时期(0-1岁)、单词句时期(1岁-1岁6个月)和多词句时期(1岁6个月-3岁)。
在单词句时期由于受到其认知能力的限制,叠词使用较多(大多是名词的叠词),宝宝用一个词表达多种意思:“杯杯”的意思也许是我要用杯子喝水。
当儿童在进入多词句时期的时候,词汇量就会增多,结构也开始复杂,宝宝的语言能力会迅速发展,这个时期叠词如果使用过多,会阻碍宝宝语言发展的进程。
再次简单来说就是:叠词的运用要顺应宝宝的发育情况。
学话初期,为了引起宝宝的兴趣、帮助他说话可以用。
但是言语康复到一定程度之后(时间不是唯一标准,通常是宝宝可以发双音词,也就是说“词语”之后)是冲破叠词进入双语词的关键,此时如果叠词运用过多会阻碍耳蜗儿童的语言发展。耳蜗植入的听损儿童的学习速度可比正常儿童快
所以,如果孩子还小或刚刚进行言语康复,就别多管闲事纠正人家萌萌哒叠词啦。
误区三:过分满足孩子的要求
当耳蜗儿童刚开始开口表达时,可能还表达不清晰、不完整,比如孩子指着水杯,喉咙里发出怪声音,家长却马上明白孩子要喝水,于是把水递给他。这种满足孩子的习惯常常在家里老人身上有充分体现。
但是,这种满足宝宝要求的方法使宝宝的语言发展缓慢,因为他不用说话,家长就能明白他的意图,他的要求就已经达到了,因此宝宝失去了这次表达锻炼的机会。
当宝宝想喝水时,你可以给他一个空水瓶,他拿着空水瓶,想要得到水时,会努力去说“水”,仅仅说一个字,你就应该鼓励他,因为这是不小的进步。他懂得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要求了。戴助听器或人工耳蜗后能像正常孩子一样吗?
误区四:不让老人说家乡方言
很多耳蜗家庭,父母都比较忙,在孩子还没有去康复学校时就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看护,但又担心老人说的是家乡方言,会影响宝宝以后的语言发展,所以就一再叮嘱:不让老人和宝宝说话。有的家长认为和宝宝说话他也听不懂,所以不用说也可以。

宝宝生来就喜欢听各种不同的音响,喜欢父母和他们说话,喜欢这种听觉刺激,虽然他们听不懂,但我们可以看到他们会有不同的反应,开始会很惊讶地看你,看你的表情,正哭闹着会突然停止。
宝宝认真接收家长给他的听觉刺激,有利于听觉注意力的集中和灵敏。不与宝宝说话反而会造成更大问题。孩子佩戴耳蜗后,如何利用耳蜗更好地聆听只能由孩子自己去摸索,孩子进入康复学校前打好聆听技巧的基础非常重要。
对于3岁之前的耳蜗儿童来说,听方言并不妨碍以后学习普通话。
误区五:重复孩子的错误发音
我们家长常常有个坏习惯,就是在孩子表达不准确、发音不清晰的时候去纠正,纠正前往往会重复孩子错误的发音。比如家长纠正说“不是次烂,是吃~饭~”
刚学会说话的宝宝虽然基本上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但是有很多宝宝还存在着发音不准的现象,如把“吃”说成“七”等,这是因为孩子发音器官发育不够完善。
小龄耳蜗儿童的听觉的分辨能力和发音器官的调节能力较弱,还不能正确掌握某些音的发音方法,不会运用发音器官的某些部位。父母不要学孩子的发音,而应当用正确的语言来和宝宝说话,时间一长,在正确语音的指导下,发音就逐渐正确。
推荐阅读:儿童人工耳蜗植入后的语言康复需要做些什么?
听觉有道助听器行业网:http://www.hearway.cn/
文章发布于2018年11月21日 星期三
上午9:1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