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上,某些从业多年的验配师常常自我感觉“很专业”。仅就结果而言,当顾客听损情况并不复杂、且顾客关系良好的时候,助听器验配效果往往“不错”,顾客也极少抱怨。
不清楚行业里是否有针对验配师个人(不是公司或门店)的验配效果和满意度的调查统计。有时候,当不同的顾客对同一个验配师的反馈和评价落差巨大,我们就需要思考一个问题:你很可能只是“经验验配”而已。助听器验配是一个非常个性化的服务过程,经验重要但不能代表专业。验配师个人的小技巧,以及适用某个(些)顾客或产品的“经验”(实际上还可能只是巧合),未必可以和专业划等号。如果说专业是共性的,那么经验是一种不完美的共性。前者保证了效果和满意度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而后者往往有许多不确定性。

经验验配有点像“对症下药”——也许缓解了症状,却说不出病因来或没有数据支持,因而无法复制和推广。有对症,没有对因,遇到症相似而因不同,就会出问题。
专业起源于经验,是经过科学论证过的,是规范的、公认的东西,是可培训、可定级和可评估的。经验很难完全做到这样,它的传授要看“师傅”的胸怀和方法。经验和经验的积累在没有被总结、论证和推广之前,它仅属于个人。因此从经验到专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且,这里所指的经验还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它是在运用专业的过程中积累的个体体会,不是缺乏专业指导的自由摸索。
听力损失具有高流行、高危害、高预防和低认知的“三高一低”的特点,涉及基因遗传、生理机能衰退、耳科疾病、感染性疾病、耳毒性药物、工作环境、用耳卫生(娱乐噪声)等等专业领域,对验配师的综合能力要求甚高。对照“人机合一”的标准,我们常常片面地关注“机”(产品),而缺少对“人”的专业认知。专业度交给专家去评估,这里不妨举个例子——参照美国和加拿大的做法(如下),审核一下自己的助听器验配综合临床方案是否包括:
使用QuickSIN 测评未助听的言语分辨率
使用基于解决方案的顾客问卷
使用TELEGRAM或COSI做顾客需求评估
用用户日志记录顾客最初两周内的助听器使用效果
Verification(是否匹配预设目标参数)
Validation(验配后30天有效性验证)
提供个体或集体的听力康复和听觉训练
应该说,区别于传统的“经验医学”的“循证医学”,本身就是对产品和技术落实到特定某个“人”的实践方法论。助听器行业目前还不能完全做到专业的人做作专业的事,经验便成了专业不足时的补充。有经验的人做专业的事,是退而求其次,不得已而为之的过渡阶段。有个验配师说:“我一看顾客就知道他(她)大概能配多少钱的机器。”这种给顾客“标价”的做法,正是在“业绩为王”和“价格为王”的现实中“经验丰富”的极端例子。到底是服务于人,还是销售产品,一目了然。
有价值的经验,也是专业的实际运用能力的体现,其作用不可忽视,尤其在接待、咨询和售后等沟通环节中。你的生活阅历、处事方法,以及对人和事物的判断,都是除专业以外的不可缺少的经验部分。因此,笔者并没有否定经验的作用,只是按照自己的思考试图将经验验配和专业验配区分开来,让验配师的努力方向更加明确。
现实中,能将专业和经验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专家并不多,这与“悟性”有关。悟性是洞察力、感知力、理解力、思考力、分析力的综合体现,达到触类旁通和举一反三的高效率,并“修成正果”。学习专业、积累运用专业的经验都需要悟性。做服务工作对象是人,则对人的个体差异、人性和文化的理解,也是需要悟性的。悟性高的人,其认知更接近事物对象的本质,因此可能更适合做这项工作,也会做得更好、成长得更快。所以,勤奋可以帮助我们胜任专业技术岗位,而悟性则决定了我们能否成为专家。
专业、经验和悟性,是验配师的三大法宝。这三者就像调色板上的三原色,以不同的比例刻画出了我们所见到的沟通型验配师、工匠型验配师和专家型验配师。
说点题外话。进入人工智能时代,经验和专业都受到了挑战。普华永道近期的一份报告认为,至2030年,美国38%的工作岗位将被机器人或人工智能取代。我们对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都不陌生了,机器人开刀也已经实现,也许将来,我们会看到助听器验配机器人?如果有,我相信一定只是某个环节。对人的个性化服务离不开人本身,至少情感沟通是冰冷的机器无法完全替代的,因此驾驭机器的能力再加上情感能力,应该才是专家的“金饭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