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国多地爆发“超级真菌”的消息在朋友圈流行。该事件还导致了资本市场相关医药股票的大幅波动,多家上市公司否认其产品对“超级真菌”有治疗作用。国家卫健委和北京疾控中心及时发声,安抚公众不必恐慌。
一位验配师在电话里还特地关注此事,因为他听说这种真菌最初是在人的耳道里发现的。“有顾客问到耳念珠菌,”他说,“可我不知该如何回答。”
2009年,日本首次从耳道分泌物中分离出了一种致病真菌,名为耳念珠菌(Candida auris)。因其耐药性强、死亡率高,被称为“超级真菌”。
耳念珠菌通过侵入和感染血液和脏器,危及健康和生命。更为棘手的是其多重抗药性,导致死亡率较高。一般认为,微生物的抗药性与药物及化学结构相似的农药使用有关。
虽然有媒体报道国内也有18例“超级真菌”感染病例,但只能说是“疑似”。例如,国内第一例耳念珠菌BJCA001菌株对临床常用的抗真菌药敏感,其生长还受到硫酸铜的抑制,这与国外报道的多重耐药的特性明显不同。这说明国内的致病真菌尚未达到“超级真菌”的概念,或者说“超级真菌”的抗药性可能是在世界各地独立进化的。
由于系统数据库缺少相关信息,依靠传统生化和质谱鉴定方法都不易检出耳念珠菌,因此存在漏检、误检的可能性,尤其在没有实验室条件的普通医院。这使得问题更加扑簌迷离。
耳念珠菌通过接触传播和感染,其环境适应和生存能力较强,且常规消毒方法很难灭杀。专家因此提醒关注院内感染,尤其是共用医疗器械(如内置导管)、进行侵入性医疗操作的ICU病房,监控重点是医院和老人护理机构。
感染与免疫力低下有关,健康人无需过度紧张。专家建议勤洗手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