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接受噪音级(acceptable noise level,ANL)目前被认为是一个较好的筛选成功助听器使用者的工具,该方法最初在1991年,由美国著名噪音研究专家、田纳西大学的Nabelek教授首次提出,当时有叫做“可容忍信噪比”(toleratedspeech-to-noiseratio),用于测试对在噪音环境下聆听言语的影响,其特点类似我们现在熟知的信噪比。2004年,Nabelek将“可容忍信噪比”改为“可接受噪音级”,即acceptablenoiselevel,因为,前者容易和响度不适级(loudness discomfort level)混淆。ANL的定义是聆听言语会话最大舒适阈(the Most Comfortable Listening Level,MCL)和聆听者愿意接受的最大背景噪音级(theMaximum Background Noise Level,BNL)之差,用分贝计量。一般讲,ANL值越小,说明患者的动态范围越大,也就是患者能接受噪音的绝对值越大,从而表明患者接受噪音的能力越强,根据这个范围,可以计算出患者个体是否能顺利使用好助听器。
根据Nebelek的研究结果,可接受噪音级测试结果可按下列数据使用:如果受试者的可接受噪音级得分在≥14dB上,表明听障患者对助听器使用将会有较大障碍,如果得分小于≤8dB,表明患者使用助听器的成功率会很高,而得分在二者之间的患者,使用助听器的成功率和困难各异,应该因人而异,制定出合适的助听器验配方案。
在推广可接受噪音级使用时,一个必须考虑的主要因素是ANL值和个体习惯的噪音之间的关系,因为,ANL是一项相对客观的行为测试,这和我们通常的听力测试没有很大差别。而每个人对噪音的主观感受不同,那么客观测试(ANL)和个体对噪音的感觉之间是否存在相关系?能否在临床上,通过客观测试的结果来预测主观感受,从而更准确地评估患者对助听器使用的个体感受?这是推广使用ANL的一个重要理论研究,如果该项假设成立的话,势必对助听器验配产生重大影响。Saunders等早在2004年,通过对助听器使用者各种的抱怨进行分析,发现大多数报道的听力残疾问题主要集中在两方面:涉及功能相关的要素,也包括感觉相关的要素,二者起到相同作用。如果患者能接受某些噪音,那么这些患者的ANL得分可能和个人的感觉有关,也就是说,假如环境噪音是患者熟悉的、能接受的话,从理论上讲,该患者的ANL得分便会很低,反应出较高的噪音接受能力。为了证实这个假说,Freyaldenhoven等人对30名患者进行了ANL和个体噪音喜好测试,后者是他们为此项试验专门设计的量表,含7个问题,分别涉及日常生活的主要活动,如学习、驾驶、阅读和睡觉等,针对每一问题,受试者可选择从“从不”到“总是”5个回答之一,目的是让受试者根据个人习惯喜好,自由选择个人所愿意接触噪音的时间长短。
试验结果表明就听力正常年轻人而言,使用言语频谱和言语杂声获得的ANL得分在短期内的测试结果重复性好、可靠,不过ANL值因测试噪音类型的不同直接受到影响,因此,在测试时,选择测试信号非常重要,同时,我们不应该笼统地对使用不同信号获得的ANL值进行比较,避免出现误导性结果。另外,针对个人噪音喜好程度的进行问卷表测试结果稳定和一致。该试验结果表明:个人喜好的噪音和对背景噪音的接受意愿之间并没有直接关系,因此,简单询问受试者对噪音的个人喜好还是不能用来判断ANL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