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名思义,压缩就是把超过一定强度的声音减小至听损患者缩小的残余听觉动态范围里。相较于线性放大,压缩可以有效达到“小声听得见,大声受得了”的要求,尤其适用于感音神经性患者。
压缩参数主要有三个:压缩拐点/压缩阈值(CK/CT)、压缩比(CR)与压缩时间(起效时间AT,释放时间RT)。下图:横坐标代表输入级,即未经助听器放大的声音;纵坐标代表输出级,即放大后的声音。输入与输出的关系:输出级=输入级+增益,亦可表示:放大后的声音=放大前的声音+放大量。有了这个基础,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理解这两个参数的含义并进行调节。
1、压缩拐点(CK):线性放大与压缩放大的临界输入级,此处为60 dB SPL,即输入声强度在60 dB SPL以下时为线性放大,超过60 dB SPL为压缩放大。①红线的输入级范围为0~60 dB,这段的声音为线性放大,随意找一个输入级,用它对应的输出级减去输入级,得出线性放大的增益为30 dB;②当输入级大于60 dB时,绿色曲线为压缩放大,输出与对应输入的差值不再是30 dB,而是随着输入级增加,增益逐渐减小;③当输出达到最大输出限制时,输出不再增大,保持在最大输出限制位置。
2、压缩比(CR):输入级差值与输出级差值的比值。上图中线性状态时压缩比为1:1,可以找两对数值,(输入60-输入0)/(输出90-输出30)=60/60=1:1。压缩状态时压缩比为2:1,同样可以找两对数值,(输入120-输入60)/(输出120-输出90)=60/30=2:1。
3、压缩方式(CM):由于起效时间(AT)与释放时间(RT)的不同组合构成不同的压缩方式。
助听器由线性变换到压缩时所需的稳定时间为起效时间。起效时间短,说明对大声压缩及时,不会造成听力伤害;起效时间长,说明对大声压缩缓慢,有可能短暂感觉刺耳,但可以最大程度还原小声与大声的强度差异感。
助听器由压缩回到线性时所需的稳定时间为释放时间。释放时间短,说明对小声及时线性放大,避免小声听不见;释放时间长,说明对小声还在压缩,放大不及时,有可能小声听不见,但可以最大程度还原大声和小声的强度差异感。
我们可以做个比喻来了解压缩的概念。假使你在高速路上,突然前方出现一个大大的警示牌,提示有事故发生,这时你需要迅速踩刹车以防撞击。越早踩刹车相当于越早压缩(压缩拐点越小),刹车的力度越大相当于压缩比越大,开始刹车至时速降至安全时速所需时间相当于起效时间,过了事故点踩油门,车速恢复至高速所需时间相当于释放时间。
压缩是为了保护人们听觉系统免受瞬间或持续中、大强度声音的刺激,同时又能有效放大各种小声的基本技术手段,可以使小声、中等声和大声无一遗漏地进入听障患者缩小的听觉动态范围中。
恰当的压缩拐点与压缩比满足了听障患者达到“小声听得见、大声受得了”的要求,而压缩的起效时间与释放时间设定需要考虑听障患者个性化的聆听喜好。
起效时间与释放时间都短,优点是小声放大及时、大声压缩及时,即小声听得到大声不觉吵,缺点是大小声强度差异感不大;起效时间短释放时间长,优点是大小声强度差异感真实,音节间噪声小,缺点是有可能小声放大不足。
事实上,各企业的助听器软件往往可以直接调节轻声增益、中等声增益、大声增益与主增益而间接控制压缩参数,有的软件可见一套CK/CR,有的软件可见两套CK/CR。有些软件会自动默认为自适应压缩方式,能够根据声音强度差异自动调整。
下图汇总了对不同强度声音不适的解决办法,供大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