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助听器是不需要验配,只要药店人员调一调就直接买走。后来,各地方药监局对助听器销售制定一些规范,对助听器销售的场所面积、专业设备、专业人员有了规定,现部分药店已经不允许直接销售助听器了。
网上低价销售助听器近两年越来越热,但如果认真观察就会发现,那些销量比较大的都是3百元以下产品,价格一旦超出500元的助听器销量都很可怜,一个听损患者花3百块买一个助听器,都是自助服务,3百元助听器还没有平时店里一个受话器价格高,其效果可想而知。
美国其实也有一类不需要验配能够替代助听器的东西,叫个人放大装置(PSAP),销售价格十几至几十美金,这些东西其实就和我们国内网上销售的2、300元助听器一样,而且他们几乎都是在我国的广东、深圳一带生产的。
效果自然是不好的,很多有听损的人选择直接在网上购买PSAP来代替助听器。美国出台18岁以上不需要医学评估政策其实就是想把高端助听器价格降下来,让这些人也能享受到好的聆听效果。
一个不需要验配的助听器要想在市场上成功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设计的非常易于操作
2、大部分客户戴起来效果能达到同验配一样的程度
3、价格很低或比较低(500块人民币以下)。
想满足了这几点的助听器才能扩大群众基础,那么另一个问题来了,如果助听器做到了以上三点,是不是市场销量就能够经过一个培育阶段后成倍增长呢?
我国总人口14亿,美国只有3亿多一点,美国助听器市场覆盖率20%左右,年销售量在200多万台,我国目前年销售台数仅有美国的1/5左右,助听器市场覆盖率不足3%,看起来需要助听器的群体很大。但作为业内人士都很清楚,助听器市场上用户的认知能力不是短期可以提升的,单纯让很多有听力损失老人觉得他需要用助听器这个事情都是很难的一件事。
换句话说,助听器个市场很难呈现出爆发性增长。
市场如果不能几何倍数爆发性增长,那么价格就不太可能降的很快,在这个行业内的厂家是很能清楚的看到这一点的,个人觉得业内大厂家短期内几乎不太可能推出500元以下,操作极简单,还能达到像验配一样效果的助听器。
想把助听器产品做到操作简单、价格低、效果好本身就已经够困难的了,如果再加上培育市场客户认知能力这个难度可想而知。
而且以目前的临床实践和经验的积累远远谈不上助听器智能化会取代助听器验配师的作用,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还是非常需要验配师在助听器验配的实践中进行大量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