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力损失者的助听器设置都是建立在言语特征基础上的,这是有依据的。因为大部分人关注的是在安静环境以及在噪音环境下的言语。
但是对于需要放大装置帮助听力下降且需演奏音乐的人或需要聆听音乐的人来说,“音乐程序”设置是否需与“安静下言语程序”设置相差较大?
令人惊讶的是,答案是否。
言语作为输入信号进入助听器以及音乐作为输入信号进入助听器,它们之间有很多的区别,其中有2个明显的差别:
1、音乐有更高的响度级别
即使是轻音乐也能超过100dB SPL,但最高响度的言语仅在80 dB SPL区域。
2、波峰因素
波峰因素是指声音的平均响度与该声音峰值之间的差值。
言语的波峰因素为12dB。音乐的波峰因素有18-20dB。
因为乐器对声音的“衰减”并不像墙壁,唾液以及口腔那样,音乐比言语的峰值会高出6-8dB。音乐比言语衰减得少。这两个因素使音乐具有更高的声音响度。
音乐信号具有更大的声音响度(或者说更高的响度峰值)意味着助听器应很好地处理更高的输入信号而没有失真。而这就是很多助听器的短板。
很多现代数字助听器——主要是因为模/数转换以及其它“前端”特征——简单地说是不能处理音乐信号中更高响度输入。这是“前端硬件”问题,在助听器线路中发生的软件编程设置问题也没办法解决。
如果输入信号在前端处理时就已失真,那么即使再多的后端软件处理也改善不了。
有试验研究表明,模/数转化器将较响的输入信号如音乐拓宽至更适合的输入范围,可有效拓展模/数转换器的范围至113dBSPL,从而更加适应各种类型的音乐。该种新型方法可很好地解决失真问题。
现在,助听器已经解决了前端硬件问题,使音乐信号没有失真。那么,我们平时所知的“编程秘诀”是否有效呢?
秘诀 1:更大的压缩?
现代助听器在安静环境中言语程序的压缩参数应与音乐程序中的压缩参数类似。
普遍程序与音乐程序的拐点及压缩比设置一致
秘诀 2:更宽的频宽?
很多助听器制造商建议音乐程序的频宽应比言语程序的频宽要宽些。这是错误的逻辑。助听器尽可能宽的频宽建议用于有耳蜗死区的患者。安静环境中言语程序的频宽应与音乐程序的频宽类似。
秘诀 3:更多的低频增益?
助听器放大时,将低频音乐进行放大是不正确的。增加助听器的低频增益,会使得低频区域听觉敏感度较好的患者听到些噪音。
音乐程序的低频增益比安静程序的还要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