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听力患者戴上助听器后,感觉到闷堵,说话如同在桶里一样或听自己的声音回声大,听到别人的声音回声小,如何调试?

堵耳效应的产生是由于外耳道被封闭而造成骨导听阈变好的现象。
这一效应在纯音测听中会造成低频骨导听阈下降,在助听器中会造成佩戴者感觉耳部闷胀、自己说话的声音空洞不适或者响度过大。
如何将通过骨传导方式到达耳道的低频声音能量有效地降低或通过耳道释放出去是助听器技术面临的问题。
下面介绍:堵耳效应的原理、以及在助听器选配中有哪些方法可以消除堵耳效应。
1、 软件解决
可以做测试,把助听器静音,不装电池,戴在耳道里,让配戴者自己说说话或听别人说话试试,看有没有回声,闷耳,声音异响等症状,如果有,软件调试就没什么作用,得从硬件上来考虑。软件上调整主要是降低低频,可以在通道里和频段调整里面降低,以及整体增益方面的降低。
2、 硬件考虑
1)增大通气孔直径,内径增加,长度缩短,会使低频的截止频率上移,对低频的信号衰减更多,当通气孔直径大于 3.5mm 时,500HZ 以上的堵耳效应才会明显减弱 (12dB),实验发现,通气孔直径为1mm 时,仅在200HZ处降低5dB,对于400HZ 以上的频率无任何影响,2mm 降 11 dB,3.5mm 降 21dB,中国人外耳道狭小,往往达不到 3MM,并且通气孔增大,往往在 600HZ 处堵耳会增强,还有就是,通气孔太大了,往往造成低频增益降低,患者自己说话适合,但听别人说话又觉得声音太小。
2)延长耳道部分(耳模),使气腔变小,减小堵耳效应。
3)缩短通气孔长度。气孔变短变大,低频增益降低。
4)耳内式机器尽量做小些,尖端更深入耳道骨部,与骨部紧密配合(防止声音泄露太多引起声反馈),而其它部分与耳道松散接触,使软骨部的振动尽可能的发散出去。
5)开外槽。使机器与软骨部分接触不过分紧密而引起异相共振。
6)做开放耳式助听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