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显示,从一个人第一次发现听力有困难到实际求助,间隔可能高达15年。在这漫长的时间中,听力损失将直接影响听障者的个性。因为由于听力损失,听障者可能会被人嘲笑,所以不难理解,听障者可能会变得内向、多疑、犹豫不决,甚至对他人产生敌意,这些都是听力损失给您带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了解自己,我们来看看听力损失会让听障者的心理发生怎样的变化?
逃避
避免继续受伤害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逃避,远离那些可能伤害自己的环境。当有听力损失时,听障者通常会变得不愿参加社会活动,甚至那些在以前听障者是活动核心人物的场合。比如,听障者以前是某协会的积极分子,当他发现越来越难与人沟通时,则会渐渐地减少与会次数,到最后干脆就不参加了。
通观病史,听障者听力损失所需时间与其脱离社会活动的时间有着直接的相关性,与听力损失的程度也是相关的。然而,不幸的是,听障者可能不把这种逃避归咎于自己的听力损失,而是倾向于把别人责怪他不听人讲话归咎于其他事或人,例如:现在的人讲话总是囫囵吞枣,含糊不清;人们讲话时总是顾左右而言它;人们讲话的声音太小;电视机的音质太差;总有那么多背景杂音……
专注
听障者在与他人交谈时特别的专注,观察能力非常强,通过他人的面部表情、肢体语言以及说话的内容等——我们称之为“视觉线索”——以判断听障者所接受的信息。这并不意味着听障者是一个好的判断者,只是他更多的依赖于后天培养起来的这种能力。听障者要相信自己能判断出哪些是真正关心自己的人。
多疑
由于听不清别人在讲什么,听障者总是怀疑别人在谈论自己,而不是和自己在交流,甚至怀疑别人是否真的愿意和他在一起,单纯靠听力得来的信息已经不那么可靠,所以听障者该会试着去寻找其他的获取准确信息的途径。
犹豫
自信心不足会明显影响一个人的决策能力。听障者往往依赖别人来替他做决定,当然这个人是听障者非常信任的,例如:购物时通常有听障者的伴侣、儿女为他做参考,然而,当真正要做决定时,听障者的家人又会说“最终还是由你自己决定吧,我们只是提供参考”,此时,听障者又将显得孤立无援。听障者面临最残酷的现实和最难做的决定——听障者意识到自己的确有听力障碍,而助听器或许能帮他解决问题——但听障者自己如何做选择呢?
敌意
家庭成员会注意到听障者的性格变化,抱怨其“喜欢发牢骚”或是“难于相处”,久而久之,听障者无法忍受这些没完没了抱怨,因而变得很不友好。
家人渐渐的习惯于用大声对听障者说话,可当听障者大声说话时,常常会让人感觉听障者是在生气,所以对方会以为听障者是带着愤怒和敌意在交流,自然地也会以这样的态度对听障者,这就使得听障者感到非常的沮丧,尤其是被熟悉和关心的人这么对待时。
以上五种心理构成了非常复杂的环境,要想克服这样的心理矛盾,听障者要作出一个严格的决定,即必须承认自己的听力障碍,并确实想为改变现状作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