型号品牌价格
会员登录

登录账号

登录密码

注册新账号

登录账号(手机)

登录密码

密码确认

修改密码

原密码

新密码

密码确认

年代不同,听力不好的原因又有何不同呢?

来源:无  2018-09-30
分享到:

  有人认为,耳朵不好是上了年纪的老年病,其实并不是,所有年龄段的群体都有可能出现听力损失,听力损失是没有年龄的“代沟”。

  排除了遗传性的先天原因,还有许多因素均会导致听力下降。

  例如长期暴露在噪声中,服用耳毒性药物,不良的生活习惯,听觉系统的老化等等。

  接下来带大家一起看看不同年代的人们,爷爷辈、爸爸辈、年轻一代......他们听力损失的原因都有哪些,又如何见证着助听器的发展史。

听力学知识

  首先介绍的是我们的祖父母或曾祖父母辈的人,他们出生的年代是战争年代,时局动荡,世界并不和平。

  那时候,有些人为了保卫自己的国家上了炮声隆隆的战场。这个时代的人们,听力下降的听力损失主要有两个原因。

  1. 噪声性听力损失

  战场上的炮火声震耳欲聋。人耳听觉器官的适应性是有一定限度的,暴露在强噪声下,会引起听觉疲劳和听力下降。

  若长年累月在强噪声的“轰炸”下,听觉器官会发生器质性病变,听毛细胞会受损,甚至死亡,造成噪声性听损。

  所以,有很多的退伍军人在不知不觉中发现听力越来越差。

  2. 老年性听力损失

  老年性听力损失是与年龄相关的听力损失。

  研究显示,60岁以上的老人,每增加1岁,听力损失就下降1分贝。在“爷爷辈”这一代中,最年轻的也近七十岁了。

  即使在战争时期没有受到噪声的危害,现在他们的听力仍然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出现听力下降。

  “爷爷辈时代”的助听器技术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虽然第一台电子助听器紧随电话和麦克风发明后“诞生”,但直到“爷爷辈时代”,才出现了便携式助听器。

  1913年海军工程师Earl Hanson发明了7磅重的便携式助听器,比第一台电子放大助听器更轻、更易携带。

  正是这一代人见证了真空电子管助听器的出现,开启了轻便携带助听器的时代。

  也许是因为进入了和平年代,在这时期,世界上很多国家的出生率都到达了高峰。

  对于中国来说,建国后不久就出现了第一次婴儿潮。当时,刚刚解放的新中国实行鼓励生育的政策,那时一个家庭四五个孩子很正常,人口增长率将近300%。

  这个时代的人们,听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有如下两个。

  1. 药物性听力损失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药物被普遍使用,例如一些麦司卡林的麻醉药会引起血压升高,从而影响循环系统,这可能会损害听力健康。

  2. 噪声性听力损失

  婴儿潮一代虽然生活比较安定,没有出生在战争年代,没有接受炮火的“摧残”,但“大炼钢”、纺织厂等的机械设备产生的高强度噪声同样会对内耳毛细胞产生不可逆的伤害。

  此外,许多经历战争的士兵退伍后,也出现各种生理和心理的障碍,生理障碍往往包括噪声性听损。

  “婴儿潮时期”的助听器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助听器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

  晶体管助听器诞生于1948年,与真空电子管助听器相比,晶体管助听器体积更小,耗电量更低,且声音失真更小。

  1975年Daniel开发了第一款6通道助听器,1982年诞生了第一款实时全数字助听器。

  从那时起,数字助听器技术不断进步,日益改善着不同年龄弱听人士的生活质量。

  现如今,随着医学技术和助听技术的发展,出生于“婴儿潮”的“爸爸辈”们可以享受现代医疗,配戴具有蓝牙无线技术的隐形助听器,无线聆听喜欢的视频、音频。

  进入信息时代,社交媒体和信息全球化拉近了所有人的距离。

  这个年龄段的人也被称为千禧一代,我们习惯用手机、电脑等个人电子设备,享受在手指上“拥抱世界”,也喜欢戴耳机来“聆听世界”。殊不知听力损失也在悄悄找上年轻一代。

  由于长期戴耳机,年轻一代患噪声性听损的人数越来越多。家长们,尤其是00后的家长们,越来越关注孩子使用电子设备的频率,特别是戴耳机听歌的音量。

  对于年轻一代来说,壹听健康特别温馨提示,戴耳机听歌有讲究,音量和时长很重要,把握“60-60”原则,音量不超过60%,时长不超过60分钟。

  听力损失“无视”年龄

  无论你的年龄多少,社会经历如何,价值观怎样,放任听力损失都会影响你的言语交流,并给你的心理带来诸多负面影响。

  随着助听技术的与时俱进,不同功能产品的推陈出新,助听器让越来越多弱听人士重回有声世界,大大改善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所以,爱护耳朵,保护听力;早发现听力损失,早配戴助听器,早重拾声音的美好!


分享到:
新闻排行榜
Copyright ©2017-2021 听觉有道健康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2024 助听器价格-西门子助听器-峰力助听器[人工耳蜗]助听器行业网
蜀ICP备2022000840号

粤公网安备 44011302002876号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