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使用辅听装置的听障者中,购买助听器的占了绝大多数,但许多人购买之后却拒绝佩戴助听器,分析其理由可能为如下几点:
许多助听器的背景噪音太大;
不切实际的期望,人们渴望立竿见影的效果,他们不给自己足够的时间进行调整;
受其他人消极态度的影响;
对助听器了解太少,不会正确使用;
价值观、消费观念问题;
美观方面的问题,认为助听器太显眼;
人们认为佩戴助听器以后,听力会有改善,因此不需要常戴着它。惟恐佩戴助听器后,听力会下降;
不喜欢离不开助听器的感觉,试图证明他们可以完全不需要它。
对于所有这些反对意见,都有积极的答案。验配师的责任就是扭转听障者的看法,使他们能以一种积极的、建设的态度来看待助听器。
许多有听障问题的人一般都是慢慢形成或者已经习惯了一个安静的世界。因此,刚刚戴上助听器的时候,会因不习惯听到久违的声音而感到不满意。这就象我们刚戴上假牙和眼镜时的感觉差不多,特别是那些听力检查显示有响度重振和语言识别率很差的人,抱怨不适者居多。如何帮助听障者作好心理准备,顺利度过适应期,也是验配师协助听障者作好听力康复必不可少的环节。
首先,应该告诉所有的听障者和他们的家庭成员,佩戴合适的助听器并不代表可以象正常人一样交流和生活,"它只是帮助聆听的一个小工具"。就象眼镜和假牙一样,验配合适后还有一段相当重要的适应期要认真对待。戴上助听器才仅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对于老年人,一般要有1~3个月的适应期(老年人应适当长一些),佩戴初期,可能会有一种堵塞感、闷涨感和异物感,有的人还会觉得自己说话的声音响度增强了,这些感觉在佩戴初期都是极为正常的,主要是因为外耳道被助听器或耳模填充所致,同时增强了骨传导。平时,我们正常人的耳朵主要是通过空气传导声音的,比如我们用手抓胳膊的声音,就是气导传递,我们用手抓头皮的声音就是通过骨导传递,当我们用同样的强度去抓手臂和头皮时,都会觉得抓头皮的声音更大一些,戴助听器也是同样的道理,甚至有些听力损失很重的人刚一戴上助听器,能够听见自己讲话的声音,感到异常的兴奋和惊喜,对于那些听力损失在中重度的人,上述的那些不适应感觉会随着佩戴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习惯。
在我国,人们对于助听器的认知度还远远不够,许多听障者都是在听力损失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后,才开始选择助听器,这种长期的听力损失,会造成听觉中枢系统接收到的声音信号和语言信号不完全,如果佩戴初期在喧哗的环境中,难免感到耳内嘈杂而心烦意乱,影响佩戴情绪。应该先在室内,把音量放到正常或稍小的位置,跟熟悉的人(家人或朋友)面对面的交谈,先是两个人的交谈,注意学习看着对方的口型,来加强对各种声音的理解,并且第一天佩戴的时间不宜过长,成人一般第一天不要超过两个小时,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和锻炼后,可以逐渐加长每天的佩戴时间,并且逐渐的尝试和更多的、陌生的人交谈,慢慢地回到日常生活中去。
对于长期极重度听损听障者(听力损失≥90dB),不论是儿童或成人,戴上助听器虽然不能使其听清说话,但能使音感加强,再结合听觉训练,也有助于理解对方的语意和训练自己正确发音。这部分人群不容忽视,也应该给他们验配助听器,尤其是聋哑学校的学生,只要成功的迈出配戴初期适应的第一步,就能更加自信的走完灿烂辉煌的人生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