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障者除了存在听力问题之外,往往还存在交流问题、社会问题、社会关系问题、心理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听力及交流问题是引起社会、社会关系及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而心理问题又可使社会、社会关系问题进一步恶化。听障者往往存在以下几种心理问题:
一、逃避
避免继续受伤害的最简单方法就是逃避,远离那些可能伤害自己的环境,主要表现为:不愿意参加社会活动,甚至那些在以前是以他为核心人物的场合,更愿意独处。
二、敌意
家庭成员会注意到听障者的性格变化,抱怨听障者“喜欢发牢骚”或者“难于相处”。家庭渐渐的习惯大声对他说话,可当家人大声说话时,常常会让他感觉家人是在生气,所以听障者会以为家人是带着敌意在和他交流,自然地,他也会以这种态度对待家人。
三、多疑
由于听不清别人在讲什么,听障者总是怀疑别人在谈论他,而不是和他交流,他甚至怀疑别人是否真的愿意和他在一起,单纯靠听力得来的信息已经不那么可靠,所以他会试者去寻找其他的获取准确信息的途径。
由于以上几种心理问题导致成年听力障碍听障者孤独、沮丧、焦虑、缺乏自信心、自我封闭等,甚至可能出现早期成年痴呆,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品质。因此,老年人听觉康复是十分必要,十分迫切的。
此外,由于存在听力障碍,就业范围及工作机会相对减少,受教育的机会也减少了。因为在公共场合及噪音环境中存在着交流困难,限制了他们的社会活动及交往,他们的娱乐生活,比如朋友聚会、看电影和音乐会等也就随之减少,使他们感到自己离主流生活越来越远。
随着人们对听力语言康复教育认识的普遍成形,世界范围的各项特殊教育法规都要求制定出“个体化教育方案”(IEP)和“个体化家庭服务计划(individualized familay service plan)(IFSP)”,仿佛成为了一个共同的发展趋势。由于个体化的目标、方法和教学更有助于确保训练和指导过程越来越完整和负责任,因此得到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员、家庭的接受和支持。
世界范围老年人听力语言康复教育领域个别化教育方案与个别化家庭服务计划的有效而深入的推行,为我国听力语言康复的临床实践带来了如下的启示:
①诊断性的教学方法和技巧是制定和实施个别化教育方案和个别化家庭服务计划的基础,它们非常重要。
②每一个专业人员必须完全地与听障者个体及其家庭合作。应该了解所有能够了解到的关于个体和家庭的信息,与他们加强交流,吸引家人多参与组织的活动,让他们成为志愿者和助手。
③专业人员应熟练掌握各种康复方法并能灵活运用到个体,制定符合个体需求的听觉康复计划;
④所有专业人员应相互合作,信息共享,积极交流和探讨个体化康复训练的经验;
⑤ 专业人员必须知道怎样识别康复训练资料,怎样组合和使用各种教学材料(包括各种媒介技术)。没有丰富的材料和媒介不可能进行个别化教育。专业人员必须定期关注听障者在视觉、听觉和触觉/运动知觉方面的学习方式。专业人员可以运用媒介技术来帮助确定适合于老年人个体学习方式的康复方式。
满意度评估是听障者对各个听觉康复环节做总体评价的测试,其中包括听障者对助听器验配、人工耳蜗和其它辅听装置使用涉及的过程、服务结果和整体结构是否合理的认可和接受。
在听力康复中明确满意度定义,事实量化工作非常重要,因为通过评估不仅能揭示成年听障者个体对干预手段的理解和接受,同时也是对听障者和助听器验配专家之间互动过程进行评价,发现哪些环节需要改进和提高,使之继续发展和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