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知识改变人生,知识改变命运,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来,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而杭州的教育改革也在这40年间不断深化。回顾40年,物换星移,岁月如歌。名校长名师不仅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更是承载着一代人的使命,让我们跟随名校长名师,一起来了解他们的梦想故事,感受他们的教育情怀。
“是孩子们留住了我”——蒋春英,女,中共党员,原杭州聋人学校校长。荣获浙江省教育科研先进个人、浙江省第十六届“春蚕奖”、杭州市“感动杭城十佳教师”等荣誉,享受杭州市政府特殊津贴。
1976年2月,只有19岁的蒋春英被分配至杭州聋哑学校,在这里一工作就是30年。
蒋春英说,自己能坚持30年,还是因为孩子们。尽管这些孩子很不幸,但是他们很可爱,很懂事,所以让我留下来的是这些孩子。
蒋春英回忆到,自己带第二届学生二年级的时候,那时候的蒋春英还年轻,脸上会长痘痘,走进教室的时候,有几个女同学很关注蒋春英的脸,然后就拿出一支冻疮膏,说:“老师你脸上长出来的冻疮可以用药膏擦一下,擦了就会好。”
“当时我真的很感动,尽管就那么一个小细节。”蒋春英说,那个孩子是冬天要生冻疮的,这是她自己备在那里冻疮膏,蒋春英告诉她说:“老师脸上的痘痘跟你的冻疮不一样。”
还有一次是自修课,蒋春英感觉自己身体不太舒服,全班同学都很紧张,就对蒋春英说:“老师,你脸色很不好,赶紧去第三医院看看吧。我们自己学习。”
类似于这一些让人感动的事情经常发生,所以蒋春英总觉得这些孩子非常懂事,值得去爱他们。蒋春英说:“所以也曾经几次想走的时候,一想大家都走了,谁来做这个事情?这些孩子谁为他们来教,教这些课?所以我可能想的很简单,就几次想走都没走,一直留到现在,还是孩子们留住了我。”
对“特殊的孩子”需要倾注更多心血
许多孩子六七岁升入小学来到杭州聋人学校后,因为学校是寄宿制,所以就住在学校里了,常常一学期才回家一次。那么对于老师而言,就不仅仅要教这些孩子们知识,平常所有的生活都需要由老师负责。
蒋春英举例说,有些孩子来到学校时还是夏天,可能只带了一些凉鞋,那到了冬天这些凉鞋都是不能穿的,那么学校里的老师就会自掏腰包为孩子们添置冬鞋;孩子一年呆下来需要理发,也会由老师们亲自带去……
对于这些“特殊的孩子”,在教学方法上也需要更加用心。蒋春英告诉记者,有些孩子不会发声是因为他们听不到,因聋而导致哑,并不是真的不会说话。所以对这样的孩子,首先要教的就是学会让他们发声。“比如说教他说‘爸爸’,他看到的是我的口型,但是听不到我的声音。”蒋春英说,“我会把他的一只手放在我的声带上,另一只手放在他自己的声带上,然后再说‘爸爸’,让他感受到我的声带在振动,等到他发声时,一定也要能感受到自己的声带在振动才行。这样慢慢练习下去,就能发出声音。”
但能发音并不代表会说话,还需要很长的时间帮助孩子矫正矫音。蒋春英举例说,学拼音时,“波”和“泼”两个字,一个是送气的,一个是不送气的,但是两个字的口型是一样的,那怎么办?老师们会用一张小纸条放在嘴边,发“泼”时,纸条飘起来了,然后“波”几乎不动,借此来告诉孩子两个字的不同。
“特殊的孩子”需要融合教育
蒋春英认为,对于这些特殊的孩子来说,多元化的融合教育是最好的。
“目前,杭州在做融合教育,里边有很多方式,一种是随班就读,还有一种是辅读班,在普通学校里边办了一个特殊班。现在还有叫卫星班——这些孩子本来在特殊学校里边学习的,现在可以到普校去融合,他的学籍管理都是在特殊教育学校的,但是他的学习是在普校,由特殊学校的和我们普校的老师一起完成带这些孩子的教育。”蒋春英说,“不过我觉得融合教育里面还要加一个适合,不是所有的特殊孩子都可以融合,融合还要适合,这样的教育肯定是最好的。”
然而融合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一年两年就能完成的,做起来是要各方配合的。蒋春英认为,教育的目的是要让每个人成为真正的人。对于残障儿童,就是让他们真诚善良健康,让他们这样融合到社会当中,成为一个普通的幸福人。
同时,这些孩子要成为普通的幸福人,社会家庭学校要合作好。蒋春英举例说:“在社会中,这些孩子走在马路上,想要问个路,市民都能够跟他有个手语的交流。所以社会上能不能开展一个全民学手语,给这些孩子提供一些帮助,同时又让他们得到了尊重。”
日前蒋春英收到通知,要推广中国的通用手语和盲文。“杭州能不能走在全国的前列来学手语,给这些孩子多一些帮助,让他们学校毕业以后也能心态好了。”蒋春英认为,各方面配合工作做好了,孩子们就有自信心,学校毕业以后也能找到适合他们的工作,然后让他们有尊严的生活,从而成为真正的普通的幸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