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7、2018北京国际听力学大会上,卜教授分别介绍了助听器服务的需求、现状和发展方向,WHO《重点辅助器具清单》和《适合中、低收入国家的助听器技术首选配置文件》。本次大会上,卜教授根据当前听力损失高流行、高影响、高干预、低认知的特点,从更宏观的角度给我们带来国内外的形势分析。
国际形势
《预防聋和听力损失决议》在联合国第七十届世界卫生大会上全票通过,决议的重点内容包括逐年提高对听力的认识和关注、对各成员国政府的紧急呼吁、总干事今后的工作方向。
《决议》呼吁各成员国政府按照以下9项条例的要求,从社会保障、政策引导、人才培养、听力辅具改进等方面,做好各年龄段听力健康工作。
各成员国将起草《全球听力工作报告》,在2020年5月的世界卫生大会宣读。
WHO行动
60多个国家、200多个组织响应每年3月3日“世界听力日”,根据爱耳日主题开展活动,提升全球防聋意识。
召开了系列专题会议,精心制订听力保健的概念,定义、框架计划、关键策略、监测指标和修订教材。
发布若干指导性文件,2019年发布《安全聆听设备和系统标准》《安全聆听设备和系统标准工具包》。
其它举措
成立“世界听力论坛(WorldHearingForum,WHF)”:WHF由世界卫生组织建立,致力于促进执行WHA70.13号决议,促进全球利益攸关方网络。
众多权威杂志论述听力损失和全球听力保健的重要性:论述指出用低成本的方法预防听力损失,并且降低普遍存在的过高治疗费是有可能实现的。
国内形势
接着,卜教授总结分析了国内不同系统在听力康复、防聋方面的情况。
国家医改方针、政策、项目已到位,但民众执行力不够
国家部委和残联等行政部门加强了该领域的工作
单位社团、传媒积极开展耳科与听力保健活动
新机遇&条件
综合上述国际和国内的形势,卜教授指出预防听力损失的工作面临的机遇有以下6点:
1.WHA决议、我国的医改方针政策和助残计划提供了最好的发展机遇;
2.巨大的听损人群的康复需求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3.人力资源的匮乏使培训工作大有作为;
4.近几年来耳科与听力保健行动的势头己形成发展的动力;
5.即将颁发的国家耳科与听力保健规划是发展的保障;
6.WHO一系列指导性文件使工作规范化有了依据。
未来方向
面对行业发展新机遇,卜教授指出我们的工作方向要放在以下2个层面:
以WHA70.13决议为抓手
1.提高耳和听力保健的认识,走出单位,融入社会。
2.将耳和听力保健整合到初级保健系统。
3.收集高质量的耳科疾病和听力损失的群体数据,制定有循证为依据的策略和政策。
4.建立培养耳科和听保健人力资源的培训项目。
5.开发、实施并监测听力筛查项目,包括婴幼儿,老年人,职业和娱乐环境中受噪声影响的人群,恢复体检中的听力检查。
6.改进可负担的、具有成本效益的、高质量的听力辅具技术和产品。
按WHO耳和听力保健在各级医疗机构分工框架构建医联体
社区:提高认知,初级预防(免疫接种、妇幼卫生、耳听保健、噪声防护、预防耳毒药物),听力初筛等。
初级:听力筛查/初步诊断和处理(如急性中耳炎)/转诊。
二级:NHS及各人群听筛/诊断/医学和外科处理/助听器服务/其它疗法/培训基层卫生工作者。
三级:医学保健/高级诊断/复杂耳外科手术/人工耳蜗植入/培训和支持各级工作。
卜教授总结说,国际和国内的各项政策方针给临床听力学与康复听力学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我们必须要对形势有清醒的认识,抓住机遇,跟上时代潮流,把学科做大做强。
虽然我们面临着专业人员缺乏、区域间和城乡间发展极不平衡和管理不到位等问题,但从另一角度看,正是这些差距给我们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有很多事情可以做。
最后,卜教授呼吁听力行业同仁一起努力,让“世上不再有可预防的听力损失者,对不可避免的听损人士,通过康复、教育和激励自主,使他们发挥出全部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