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婴幼儿阶段的孩子来说,身心发育尚不完全,吹拉弹唱的能力当然也不具备。
不过,听的能力却是从出生后就已经具备的一种能力。因此,在婴幼儿阶段,我们主要就是培养孩子的“音乐耳朵”,增进孩子的音乐感知能力。
聆听美妙的声音,辨别声音差异
当宝宝出生后,我们就应该逐渐引导孩子聆听生活中那些有节奏的声音,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听有声玩具所发出的悦耳声音;
2、在房间里挂一个能发出清脆悦耳声音的风铃;
3、听厨房中传来的切菜声,听锅碗瓢盆碰撞时发出的声音;
4、听自然界的刮风声、雷雨声及雨滴声、流水声;
5、听各种昆虫、鸟类、家禽发出的鸣叫声。
6、听各种交通工具发出的声音,比如汽车、火车及轮船发出的鸣笛声;
7、让宝宝辨别大人的说话声,比如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及邻居说话的声音;
8、让宝宝辨别大人表达不同情感的声音,比如高兴时的笑声、生气时的哭声等;
9、让宝宝听大人的歌声,比如给宝宝洗澡、穿衣时,哼上一段小曲;
10、让宝宝听几种不同的声音,然后引导他辨别这些声音的差异。
“演奏”悦耳的声音,感知音乐节奏
等到孩子1岁左右时,我们就可以逐渐引导他们“演奏”生活中那些能够发出声音的“乐器”,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用木棒或其他轻质棍状物敲击塑料桶、锅碗瓢盆、陶器以及各种能敲出悦耳声音的生活用具或宝宝玩具。
2、将沙子、小石子等装入废弃的纸盒或塑料瓶中,让宝宝摇一摇,听一听发出的“沙沙”声。
3、提供多个装有不同体积水的饮料瓶,让宝宝用小汤匙轻轻敲打,每个瓶子都会发出不同的音高。
4、通过摩擦不同材质的东西,让宝宝感受物体摩擦时发出的声响。
5、如果家里有现成的乐器,大人就可以通过敲打各种不同的乐器,然后,将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组合成悦耳的乐声。经常这样训练,就能增强宝宝的节奏感。
选择合适的音乐,培育音乐细胞
研究发现,婴儿接受的音乐熏陶,如果时间和顺序安排得当的话,将培养起孩子的音乐才能。在适当的时候为孩子播放音乐,那么在以后的音乐学习过程中就会事半功倍。
在所有音乐当中,有3类比较适合宝宝,有利于提高他们的音乐智能:
1、经典音乐,也就是欧洲古典音乐。古典音乐能让孩子安静,并具备一定的音乐思维。所谓的音乐思维,也就是从音乐中体会到一些人类恒定的东西,比如音乐中的规则,均匀的节奏和段落,精彩的开头、高潮和结尾。
2、中国民族音乐。每个名族的民乐中都蕴含着具有本民族文化特色的语言。中国的孩子比较容易对自己的民乐产生亲切感。这是由人的遗传因素造成的,基因里记录下的父辈和祖辈的记忆,因此孩子在听琵琶曲、古筝曲时,比听交响乐更容易兴奋起来。
3、适合互动的、游戏类的音乐。传统儿歌、童谣或者一些原创小歌曲都属于这类。简单、重复又可以配合身体游戏的歌曲让孩子最大限度地参与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