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有这样一家主营外卖的快餐店,店里28个工作人员有22个残疾人,其中又有18个聋人。
这家名为“馋爱善食”的快餐店位于成都天府二街,工作人员却更愿意称它为“无声外卖”。“和健全人比,他们没有什么不一样。”老板邓如斌说。
早上八点一过,店里开始忙碌起来,切菜、炒菜、打包、外送是他们每天的工作。10点半左右,送餐工作陆续进行,几位外卖小哥载着备好的午餐纷纷前往各自的目的地,大多在十公里范围内。
对这群特殊的工作人员来说,他们或许遭受过命运的不公,但却并没有为此停止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当他们用勤劳的双手为自己创造未来时,也会发现原来这个世界始终敞开着怀抱,接纳着每一份努力和热情。
让残疾人融入社会理念来自“95后”女生 7月2日,就在记者探访“馋爱善食”期间,来自广安邻水的李纯斌前来面试送餐员的工作。李纯斌此前在外地打工,肢体有些不便的他回到四川后辗转了解到这里面向残疾人招聘,便联系上了邓如斌过来面试。
“他看起来就很阳光开朗,应聘这份工作没问题,不过肢体不方便的他还是首先要保障安全。”短暂的交流后,邓如斌决定让李纯斌先骑电动车熟悉下路线再决定他的工作岗位。
“这家店的理念和策划主要是我女儿设计的。”邓如斌有些骄傲地告诉记者。1999年出生的邓绮珈,如今是美国波士顿巴布森大学商学院大一的一名学生。从小热爱公益服务的邓绮珈在一次社会调研中发现,有些企业情愿给单位里的残疾人发工资,却不设置正式岗位,虽然解决了他们的生计,但无法让其融入社会。
“女儿这么有爱心,我决定支持她。”2017年3月,“馋爱善食”位于四川省减灾馆里的第一家外卖店开业了。餐厅位于红牌楼街道太平社区,邓如斌找到社区负责残疾人事务的工作人员,请他们推荐残疾人前来工作。
经过两年多的发展,如今的“馋爱善食”在成都有了两家店铺,为28个年轻人提供了工作岗位,其中有22个残疾人。
帮扶残疾人除了爱心还需包容心和耐心
与聋人共事,沟通的困难是肯定存在的。“帮扶聋人,爱心大家都有,还有两样东西也不能少——包容心和耐心。”
“有时候就是理解的问题。”邓如斌提到,一次配餐,他交代工作人员每个餐盒里应装上两颗荔枝,随后他在事后检查时发现,工作人员仅在该单位的订餐中总共放入两颗荔枝。“文字就这样发给他了,他也点头示意明白,却还是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外卖店要朝着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就需要解决这些问题。邓如斌开始跟手语老师请教,学习一些简单的手语解决日常沟通。
更好的办法是“知人善任”。27岁的小伙子范恒来自德阳什邡,外向开朗,“他很聪明,理解能力很强。”遇到什么拿不准的情况,邓如斌便与范恒沟通,再让他告知给其他工作人员,保证信息传递的正确性。
为了尽可能减少意外的发生,外卖店有条规定,如果送餐员在三分钟内没能联系上订餐人,必须与客服联系,“让后方来沟通既能保证餐盒及时送达,也能解救送餐员的窘境。”也因为如此,目前外卖店接触的主要是团餐,每天固定的送餐路线,以便让送餐员能够平安、顺利地抵达。
知人善任帮助残疾人融入社会
“实际上,聋人在所有残疾人中就业是最困难的。”在邓如斌看来,听障群体有着健全的肢体,但却因为生活在无声的世界中而无法融入社会。为此,他将外面店的招聘定为以听障人群为主,“我们不仅仅要帮助残疾人就业,更重要的是收获与成长,收入要稳定,也能体现他们的价值。”他说,让听障群体乃至所有残疾人真正融入社会,这是创业真正的核心所在。
在管理上,邓如斌注重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和潜能。开朗的范恒抗压能力较好,除了送餐员的工作,他也开始尝试做市场推广,将诉求写在纸条上与客户沟通,拓展资源。一个多月前,他还学会了开车,如今送餐已经从电动车升级到了小汽车,“这也方便了我每天上下班。”范恒在纸条上这样写到。如今,在外卖店干了一年多,他已经被提拔至主管的岗位,主要分管骑手送餐和培训。
除了送餐,邓如斌也会让工作人员尝试独立采购食材,“让他们学习跟商家砍价,也真正融入社会。”他说,这些技能或许在离开外卖店以后也能发挥作用。第一个入职“馋爱善食”的外卖员已经离职了,跳槽到其他外卖平台后,收入涨到了五六千一个月,“我其实是很开心的,他在这里弄清了送餐的程序,现在工资更高生活也更好了。偶尔他还过来看看大家。”
至于未来,邓如斌也做好了打算。他说,希望今年能够帮扶到100个残疾人,未来五年解决500个残疾人的就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