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6月,在日内瓦举行的联合国第一届世界卫生大会上正式成立世界卫生组织,并决定将每年的4月7日定为世界卫生日。
世卫组织数据表示,目前全球约有4.5亿人(包括约3400万名儿童)存在残疾性听力损失,占全球总人口的5%,大部分集中在中等收入和低收入国家。
到2050年,残疾性听力损失人士数量或将增加至9亿多,相当于每10个人中就有1人存在残疾性听力损失。
目前,听力损失每年造成7.5亿美元左右的经济损失。
全球近10亿人因为各种不良的聆听习惯正面临无法逆转的听力损失风险,近4.5亿已经成为听力残疾人,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没有得到能够帮助他们的服务和听力辅具,如助听器、人工耳蜗。
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说,我们的听力是宝贵的,同样也是脆弱的,所以我们需要关心和保护它,听力保健是全民健康覆盖的一个基础部分。
世卫组织称,大约一半的听力损失病例可通过公共卫生措施加以干预。
世卫组织还指出,全球约半数年轻人在使用手机等设备听音乐时音量高于安全水平。
研究表明,只要在90分贝的环境下待超过4小时,听力就会受损。戴耳机时,声音直接刺激耳膜及毛细胞,导致感受声音的能力下降,甚至产生耳鸣或耳聋。
去年,世卫组织同国际电信联盟(ITU)共同发布了个人音频设备使用建议准则(简称WHO-ITU准则),包括在音频设备上增加音量和时长监控功能、增加父母控制音量功能,以及用技术手段分析人们使用音频设备的习惯是否安全等。
WHO-ITU准则是在世卫组织“让听力安全”倡议下制定的,该倡议寻求改善人们(特别是年轻人)的听力使用习惯。
世卫组织和国际电信联盟的专家在最新研究数据的基础上,同多国政府、生产商、消费者及民间组织人士进行研讨,历时两年制定出WHO-ITU准则。世卫组织建议各国政府和生产商在自愿的基础上采纳该准则。
资料整合:中国新闻网、世界卫生组织官网、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