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黄帝内经》的朋友,肯定对五味并不陌生。
《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记录,“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
《黄帝内经》使用了很长的篇幅,来描绘五味与五脏之间的对应关系。
简单地说,就是如果吃的五味合适,那么对五脏是好的。如果太过,则会伤及五脏。
五味入五脏,长而久之,就会补五脏之气。
酸对应的是肝,苦对应的是心,咸对应的是肾,甘对应的是脾,辛对应的是辣。
酸养肝,到了春天的时候,可以适当地吃一些酸的东西,对肝脏是非常有好处的。
苦养心,也就是适当的苦味,能够有助于清心火、养心。所以夏天的时候,稍微喝一点绿茶,就可以修心养性。
当然,绿茶一天不能喝太多,如果喝多了,就会感觉有点心虚气短,此谓“伤心”。
甘入脾。比如说我们常吃的主食,北方吃小麦、南方吃大米,这些食物都是味甘而性平的,所以它能当主食,这类食物可以养脾胃。
再如,像党参、黄芪、甘草之类的药,同样有不错的补脾胃的效果。
辛入肺,因为肺主皮毛,疏布气血,辛味刚好与其相合。所以,我们吃一些微辣的东西时,会隐约感觉到身上的毛孔微微舒张,还流下一点点的汗。
当然,如果毛孔开合太大,汗流出太多,就会伤及肺气。
咸入肾,微微咸的东西,能够补肾气。我们所熟悉的六味地黄丸,在古时候是要用淡盐水送服的。
为什么用淡盐水呢,因为淡盐水走肾经,而六味地黄丸又恰恰好是补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