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青羊区培风路一家烘焙店里,一位客人走了进来。店长锁轶端盘迎在身后,客人转身问道:“这个面包里面有奶油吗?”这个29岁的女孩没有反应。客人几番打量后,意识到她是一名听障人士,于是微笑着点头以示尊重。
在无声的世界,锁轶已经待了27年。2岁时的一次感冒发烧,她在医院输了链霉素,一觉醒来,她的世界便从此静默了。家人把她送到特殊学校学习,最终她考上重庆师范大学。毕业后,她进入成都市青羊区残联工作。2015年底,锁轶在残联帮助下,创办了属于自己的烘焙工坊,并取名为“温度”。
对锁轶和其他听损烘焙师来说,最难的技能是使用烤箱。因为他们听不到烤箱时间到时发出的警报声。“第一次用烤箱,饼干全焦了。”锁轶回忆,第二次她干脆搬张小板凳蹲守在烤箱前,眼睛盯住时间显示器,静待烘焙完成。后来,锁轶把每个产品的烘焙时间写出来贴在制作间,以便把握好时间。
为了化解与顾客交流的尴尬,锁轶想了很多的解决办法。“只要客人一进门,我们就端盘迎在身后,主动提醒指示上面贴有商品信息的标签,或者准备好纸笔、平板进行交流。”
3年来,温度烘焙坊招聘的店员有听障人士也有健全人士。这种“残健融合”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顾客招呼听不见”的麻烦。但锁轶一直鼓励着听障员工,主动走出“交流”的第一步。“我的烘焙店让听障朋友获得与健全人一样的就业机会。”锁轶表示,这里没有歧视、不需要怜悯,听障朋友们利用自己的双手,赢得大家的理解和尊重。
“我希望用自己微薄的力量,通过‘温度’这个平台,让更多的听障人士融入社会,自立自强。面对生理缺陷,面对生活压力,我们必须选择坚强与勇敢,用自己的勤劳和努力,以超出常人数倍的付出换取生活的回报,赢得人生的尊严。”锁轶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