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2018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的意见》贯彻落实,助力健康中国建设,特将2019年3月3日暨第20次全国“爱耳日”宣传教育活动主题确定为“关爱听力健康,落实国家救助制度”。以更好地为包括听力残疾儿童在内的符合条件的各类残疾儿童接受基本康复服务提供制度化保障。
根据世卫组织的数据,目前全球共有约4.66亿人存在残疾性听力损失,这占全球总人口的5%,大部分集中在中等收入与低收入国家,其中约3400万人为儿童。我国是世界上听力残疾人最多的国家,目前,听力障碍残疾人有2780万人,其中0到6岁听力障碍儿童约有13.7万人,每年新增听力障碍儿童2-3万人。
在这些听力障碍儿童中,大部分因为生活方式、生活环境、经济情况及聆听需求都会遇到各种不同的障碍,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学习上,如果没有得到很好的救助保障,对其听力的损害会不断扩大。
特别是儿童期是听觉言语发育的关键时期,听力残疾导致儿童言语发育障碍并影响其情感,心理和社会交往等能力发展,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负担。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和康复训练,能使绝大多数听力残疾儿童显著改善功能,和健听儿童一样上学,就业,从而有效减轻家庭及社会负担。
此次“爱耳日”主题更表明党中央,国务院对听力残疾儿童的关心及关注。
《关于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的意见》中明确,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对象为符合条件的0-6岁视力、听力、言语、肢体、智力等残疾儿童和孤独症儿童,包括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的残疾儿童和儿童福利机构收留抚养的残疾儿童;残疾孤儿、纳入特困人员供养范围的残疾儿童;其他经济困难家庭的残疾儿童。有条件的地区,可扩大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年龄范围,也可放宽对救助对象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救助内容包括以减轻功能障碍、改善功能状况、增强生活自理和社会参与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手术、辅助器具配置和康复训练等。
这同时也给我们启示:听力障碍不仅仅是老龄化的表现,因为各种原因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也深受其害。而随着国家的不断发展,各种预防及救助制度也在不断完善与落实,我们对于听力障碍的重视已是刻不容缓。
耳朵是人体非常重要的器官,除了掌控听觉外,还兼具保持身体平衡的机能。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和高压力,以及噪音、污染、用药不当等原因,致使耳疾和听力障碍,成为影响人们生活的一大困扰。
据《联合早报》报道,联合国下属组织世界卫生组织12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全球约有11亿年轻人(年龄在12至35岁之间)面临听力损失的风险。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长时间过度暴露在高分贝环境下,包括使用手机听音乐等”,耳机音量过大成“第一杀手”。
按照世卫组织标准,持续聆听超过85分贝的音量8小时,或持续聆听100分贝的音量15分钟即为不安全。
报道称,为保障听力,世卫组织与国际电信联盟(ITU)当天共同发布了个人音频设备使用建议准则,包括在音频设备上增加音量和时长监控功能、增加父母控制音量功能,以及用技术手段分析人们使用音频设备的习惯是否安全等。这个非强制性的国际标准简称WHO-ITU准则。
世卫组织表示:我们既然具备预防听力损失的技术知识,就不应该再让这么多年轻人继续因听音乐而损害他们的听力。他们必须明白,听力一旦损失,就不会再恢复;同时呼吁监管机构和生产厂家应确保在智能手机和其他音乐播放器上安装控制音量和收听时长的软件,防止使用者听音乐时间过长或收听时音量过大。
另外,如今人手一手机,手机上也可以安装分贝仪,分贝仪App的原理非常简单,就是利用手机的麦克风进行拾音,然后检测出声音的分贝大小。随手打开分贝仪测试当下环境的声音,对你是否处于噪音环境下也可一目了然。当然,每部手机的麦克风拾音能力是不一样的,同样的分贝仪App装在不同的手机上,得出的结果也可能截然不同,却可以大致知道周遭声音的大小变化,对于保护自己的听力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
接收讯息的是它,倾听倾诉的它,欣赏音乐的是它,感受声音的是它。3·3全国爱耳日,让我们爱护耳朵,爱护这世间美妙的声音与乐章。关爱听力健康,为听力残疾儿童接受基本康复服务提供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