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绿野,清华大学建筑系本科生。
由于听力障碍,杨绿野需要戴上助听器并看别人说话的口形才能听懂。但她努力克服困难,录下每一节课自己消化,课余时间积极参加社团、学生志愿者活动等,顺利从清华大学毕业,后留学英国。
以下内容由绿野自述:
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从清华大学毕业已经三年,但八年前的夏末,和妈妈一起来清华园报到的时刻仍历历在目。五年的北京生活,收获了许多,也成长了许多。
杨绿野毕业照
记得读小学五年级时,老校长曾问我一句:绿野,你梦想中的名校是哪里呢?当时天真的我不加思索地说:我想考上清华大学!没想到7年后,我顺利地被清华建筑系录取了,成为2009级建筑系96个新生之一。
在清华生活学习的五年里,我一直被身边学识渊博的老师和优秀的同学引导、激励着,于是不断突破自我,利用丰富的校内资源来挖掘自身的更多潜力。除了紧张的学习生活外,一起并肩奋斗的同学们也大多成了我的挚友。毫无疑问,五年的大学时光是我一生中最美好的回忆。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清华大学立校以来的校训,这一校训也恰好与我从小不断跨过一关关障碍,坚忍不拔的成长经历相契合。考入清华大学建筑系对我和家人来说是值得自豪的喜讯,但短暂的庆祝后,就要面对入学后的挑战了。
建筑系内高手云集,有不少省份的高考状元。从香港考过来的我,自然遇到了来自各方面的挑战。清华课业普遍来讲比较繁重,且难度较大,加上建筑设计的教学对学生的听说能力有很高的要求,给学生带来了时间管理和自主学习的双重挑战。经过初期的不适后,我慢慢摸索出建筑设计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来,学会在高压下,把有限的时间计划、分配好,并分清任务的主次,使自己从容不迫地处理。
在课程设置上,清华的建筑系与其它专业相比显得比较独特。除了理论大课外,还有重中之重的设计辅导课,一般为一周两次,每个老师带十个学生,课上强调交流与互动。每个学生要给老师展示汇报目前的设计进度,并与其讨论提升方案,期中和期末还有集中评图。这些课程对我来说是很大的挑战。
虽然,我两耳靠高功率助听器与外界交流,但听得到并不代表一定听得懂,助听器起到将残余听力放大的作用,但和健全人靠完好的听觉神经来交流无法比拟。当交流环境人数较多,各种声音掺杂在一起时,更增加了我分辨声音的困难度。但这对我来说,是走出舒适区锻炼的好机会。
课上,我努力聆听一切,不断向老师和同学提问。五年的设计课下来,我的听说能力和逻辑思考能力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因为我不仅要推动自己适应密集的交流,还要不断思考如何做出简洁而清晰的汇报。
杨绿野生活照
每次的设计课虽然只有三四个小时,但课后需要花好几天来研究做设计,整个过程全交给自己来管理把控。虽然起初阶段不太适应,但学习借鉴的机会处处有,除了和同学保持频繁的交流互动外,我还找身边的学长、学姐指点迷津,翻阅图书馆的资料和优秀作业,慢慢明确了自己的方向,逐渐学会了合理安排一切。
在繁忙的课业外,天性闲不住的我也不忘拓展课余生活。我先后加入了建筑学院游泳队,和院学生会的国际交流部,从中积累了不少经验。
清华建筑游泳队以总成绩常年保持不败的佳绩和有序团结的训练闻名于全校。大一秋泳比赛时,我身上作为南方人的水性优势很快被眼尖的泳队元老发掘,并获邀加入泳队训练,为一年一度的马杯备战。
但游泳对我来讲也并非易事。游泳时,我必须把两耳的助听器摘下来,因此跳发时我听不到指令声,只能跟着旁边的队友入水,跳发的劣势难以避免。但在泳队一周两次的高强度训练的帮助下,我的划水技术和整体节奏的把控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特别是我的爆发力和耐久力已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我跳发落后于他人的劣势。
我第一次参加全校马杯比赛时,在200米蛙泳项目上获得了季军的好成绩。大三那年,我更是首次拿下了200米蛙泳冠军!
自从加入建院泳队以后,我不仅能在繁忙的课业外得以运动放松,还大大提升了我的游水技术。泳队的团结一致和永不言弃的团队精神也对我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正是泳队里众多优秀的前辈不断给予我动力,才能让我在繁忙的学习中为响应“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而坚持锻炼,增强体质。每晚结束训练后,大家一起去清芬园超市买酸奶夜谈的画面已成为我的美好回忆。
大二和大三两年,我加入了建院学生会,先后担任宣传部干事和国际交流部部长,参与了院系学生节、寒假赴港建筑考察之旅等大型活动的策划。这些社工经验让我充分体验了一回活动组织策划者的工作,不仅学会了统筹各方面的资源,还提升了与各种人打交道的能力。
杨绿野毕业照
担任宣传部干事时,我充分发挥了绘画设计的特长,与其它干事一起头脑风暴,构思活动的海报和宣传手册的设计,成功吸引了许多其他院系的学生参与到建院学生节,获得了全校师生的一致好评。
记得大三寒假,我第一次策划了深港建筑考察之旅。那时,几乎零经验的我设计了考察的路线和行程,并贴出招募海报。在父母的协助下,几经周折联系了几家香港建筑事务所,搞定了北京到香港的交通和在港的住宿问题。
抵达深港后,我又积极发挥了东道主的优势,担当起了导游。除了带大家参观香港中文大学、AECOM公司、许李严事务所外,还带大家去了当地受欢迎的景点游玩,最后顺利带着23人的大团队结束了为期一周的考察行,一路获得参与同学的认可,留下了种种美好回忆。
感谢清华大学这个大舞台,让我在五年内得以尽情地展现自我。清华大学全方位地培养和资源丰富的氛围给我带来了多元的可能性,让我的校园生活不仅限于学业,还能在社工、体育、交流等方面挖掘自身的潜力,打破听障的限制,慢慢地增加自信。
感谢来清华后认识的一众恩师和优秀的同学们,大家一路相互扶持,已成为一生挚友。希望日后,我能一直心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在人生路上继续前行。
来源:清华校友网、清华大学同方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