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从未戴过助听器的听损人士第一次去验配中心时,猜他会向验配师抱怨什么?绝大部分病人会说,“我能听到说话声呀,就是听不怎么懂。”
如果你出现这种“听得到”,却“听不懂“的情况,那么,很有可能你也已经有听力损失了。有人可能会反驳,听得到呀,怎么会是听力损失?然而事实是,“听到听不懂”也是种听力损失表现,而且还很常见。
那这到底是种什么样的听力损失呢?为什么会“听到听不懂”呢?又该如何是好呢?
1、听力损失
听觉系统,掌管听力的系统,我们常常称为“听觉系统”,它不只包括我们的耳朵,有外耳、中耳、内耳三个部分,还涉及大脑,而大脑才是将我们听到的声音“翻译”成我们听懂言语的重要部分。
也就是说,耳朵管的主要是“听到声音”,而大脑负责的是“翻译声音”,两者协同合作还能“听到”并“听懂”。
所以,听觉系统中的任何部位有问题,就会表现为不同形式的听力损失,如“听到听不懂”则很可能是“听到声音”不准,导致“翻译声音”有误而听不懂。
听损程度
听力损失的程度可以从轻度到极重度不等,当人们谈到听力损失时,一般会直接想到重度或极重度的听力损失,甚至是全聋,一点声音都听不到。
但事实上,轻、中度听力损失和高频听力损失在生活中更加常见,只是人们往往不会觉察出这类听力损失。
因为这类听力损失表现出来的主要症状,不是听不到声音,而是言语理解困难,即听不懂说话内容,尤其是在嘈杂的环境下。
2、从听力图看“听到”“听懂”
说了听力损失,它涉及不同部位,有不同的程度等特征,那我们如何用数据、图线来说明“听到”和“听懂”呢?这里就要说到听力图。
听力检测结果通常用听力图表示,以高频听损为例,我们来说说为什么“听到听不懂”。
先说说高频听损的听力图特点
高频听损人士的听力图常被称为“下降型”听力图,这个“下降”意味着他的低频部分(低于1000Hz的声音)可能有轻微听损,甚至听力正常;但是,其高频部分(高于1000Hz的声音)则有较重的听力损失,整个听力图是下坡型的走势。从听力图我们知道的是,要想听清高频的声音,就要把高频的声音提高才行。
再说说言语声音的特点
在我们的言语中,元音(a、o、e、i等)的频率较低,辅音(t、h、m、l、p等)的频率较高。元音,贡献的是声音的响度,能够帮助我们感知声音,仿佛提醒你周围有人开始说话啦;
而辅音,贡献的是声音的清晰度、可懂度,是帮助我们真正理解言语含义和区别单词意思的关键。
解释“听到”和“听懂”
一个是响度,对应的是“听到”;一个是清晰度、可懂度,对应的是“听清听懂”,只有听力无损伤,才能保证“听到”和“听懂”。
而如果高频听力损失,很可能听不到辅音之间的细微区别,大脑就没办法“翻译”这部分声音,我们听一些词语就很难听懂。
举个栗子,“帽(mao)子”和“耗(hao)子”,如果耳朵听不到“m”和“h”的区别,这两个词就听不清,对话就听不懂。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老年性耳聋或噪音性聋的人,即使听到声音,但因为高频部分听损,分辨不清辅音,从而难以理解言语的真正含义,即听不懂。
3、高频听损会带来哪些负面影响
一旦你患有高频听损,你可能会发现:
1)不论安静或嘈杂的环境谈话,常常听到但听不懂;
2)打电话听不清;
3)看电视或电影时,虽然把音量调大了,仍然不理解电视电影节目在说什么;
4)与女士或儿童交流更困难一些;
5)音乐声听起来有失真,尤其是在听较多高音的音乐时。
你的家人、朋友以及同事会抱怨,当他们在和你说话时,你不认真听;你的伴侣会指责你,你老是“选择性收听”;而你,会抱怨他们说话都含糊不清。
有时候你会不合时宜的提问,错过朋友谈话中的笑话;有时候当别人说话时,你用微笑和点头做回应,但事实上,你并不明白他在说什么;可以说,这类高频听损看似“不痛不痒”,但却给人们的社交关系、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带来了巨大困扰。
研究表明,患有听力损失却没有及时干预的患者,由于听力损失出现后长期与人交流困难,与周围人互动减少,几年后就会排斥社交和拒绝去公共场所,开始变得孤立、抑郁,甚至患上痴呆症。
4、患有高频听损怎么办?
高频听损千万不要忽视,选配合适的助听器能帮助解决如上困扰。
对于高频听力损失,最合适的助听器干预方案是:仅放大高频部分的声音,对于低频部分的声音作少量放大或不放大,以免堵耳不适而不愿戴。
开放细声管的耳背机
RIC助听器
通常建议选配开放式助听器,如开放细声管的耳背机、受话器内置式助听器(RIC)。
如果是高频听力损失里的陡降型听力损失,验配调试时要特别注意,有讲究有技巧。
戴上助听器后,你会发现:
有很多久违的声音一下子又回到你的生活中,比如多年听不到的鸟叫声、微波炉工作时的嗡嗡声、电话铃声,你的言语理解力会慢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