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忽略了听力健康的重要性,不了解听力问题可能引发的危害。
听力有损失,大脑需把更多精力聚焦在聆听上,需更努力地破译听到的声音,使交流变得更艰难。出现听力损失后,如不及时治疗,则患痴呆症的风险更高。一项研究表明,会比普通人患痴呆症的风险高出5倍。此外,不及时治疗还会导致抑郁,在日常生活中,也会变得依赖他人。
助听器、人工耳蜗等听力辅助设备是弥补听力障碍的设备,很多人觉得戴助听器难看,拒绝主动佩戴它。
对此,听力专家呼吁:公众对听力辅助设备的认知应该要着重提高,其实戴助听器就像戴眼镜一样,既方便,又能极大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水平。
听不到比看不见更可怕
人的认知能力中,听觉有时会比视觉更重要。

听力受损时,患者可能听不到开水烧开的警报声、听不到马路上车辆过往的声音等。长时间听力下降,这类患者还会存在言语辨识能力下降的问题。可能会导致听障患者在日常交流中出现‘听到声音却听不懂’的情况,大脑的处理能力也会因此下降。在这方面,视力下降的影响不会这么严重。另外,对于儿童来说,听力受损还会限制其语言发展和信息的获取。如果不及时进行纠正,对语言认知能力的影响是不可逆的。就像视力下降要戴眼镜一样,听力下降也需要助听器进行矫正,并且同样有一个适应的过程。
什么情况下需要戴助听器?
听力有问题需要戴助听器,这已经是常识,但到什么程度才需要佩戴助听器呢?
听力受损程度的不同决定了患者是否需要助听器,以及是否需要人工耳蜗。
一般情况下,听力损失了25分贝就会出现交流困难的情况。这时,就可以考虑佩戴助听器辅助听力了。理论上来说,不论单侧还是双侧听力减退,无论是传导性还是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只要听力障碍影响日常生活,影响语言发育,并且不能经药物或手术方法加以矫正,都是需要佩戴助听器的。实际上,大部分听力损失往往不是一朝一夕造成的,而是长时间听力缓慢下降的结果,此类患者一般存在言语识辨能力下降的问题。此时,可以通过坚持佩戴助听器,来提高其语言分辨能力。
通过长时间地佩戴助听器,语言分辨率会逐渐加强,但是具体改善的程度,需要配合合理、耐心的适应过程。其结果也会因人而异,听障患者需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坚持每天佩戴助听器。助听器只是声音的放大器,本身并不具备分析、转化的功能。根据使用环境的不同,需要选择不同的助听器进行适配。
对于助听器的选择,就像配眼镜一样,助听器也需要进行一对一的匹配。验配师会在检查完毕后详细地与患者沟通,并制定详细的助听康复方案,并根据情况推荐几个不同品牌不同型号的设备进行试听,根据反馈进一步确定型号。患者可以最好可以试听多个品牌以确定哪个适合自己。当然,试听同一个品牌不代表这是欺骗,但患者一定要确定效果是否是自己需要的。很多时候,并不是越贵的设备最适合自己。
而且负责任的验配师会站在患者的角度考虑问题,不会因为助听器的外观、佩戴方式以及种类等,一味听从患者的要求。有些情况不适合隐蔽式设备,有些则不适合太便宜的机型,这是验配师是否负责任的检验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