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泌性中耳炎——儿童临床常见的耳鼻咽喉科疾病,主要以中耳积液、听力降低为临床特征的非中耳化脓性炎症疾病。
分泌性中耳炎主要表现为听力下降,并且随着体位产生变化,还会产生轻微的耳痛以及耳鸣和耳鼻塞,在摇头还会听见水声。部分儿童则表现为挠耳、选择性听音、睡眠障碍等。
确诊中耳炎后需找到原发病因,积极治疗,但由于各种高危因素的持续存在,部分儿童经治疗后仍会反复发作、迁延不愈,从而导致儿童听力障碍及言语发育迟缓,明确中耳炎高危因素显得尤为重要。
儿童年龄越小,分泌性中耳炎反复发作的比例越高,随着年龄的增长,咽鼓管发育逐渐成熟,复发比例也就随之降低。
儿童分泌性中耳炎主要是因为咽鼓管机械性梗阻及功能障碍导致,腺样体肥大是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反复发作的主要危险因素,且对学龄前儿童的影响最为明显,其原因是3~7岁儿童腺样体增生旺盛对咽鼓管的压迫作用大于3岁以下和7-14岁儿童。
扁桃体、腺样体肥大引起的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儿童颅面结构异常可能会导致咽鼓管位置的异常,引发咽鼓管功能障碍。肥大扁桃体隐窝内的“细菌栓子”也能引起鼻咽部及咽鼓管炎的发生,导致咽鼓管功能障碍。合并有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窦炎的分泌性中耳炎儿童咽鼓管功能会出现更重的障碍。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生与Ⅰ、Ⅲ型变态反应及其代谢产物相关。过敏性鼻炎是分泌性中耳炎反复发作的主要危险因素,是间歇性还是持续性过敏性鼻炎对分泌性中耳炎的影响不同,持续性过敏性鼻炎影响更大。
儿童分泌性中耳炎为中耳感染的后遗症,存在细菌感染。其中70%的分泌性中耳炎的儿童有上呼吸道感染史。上呼吸道感染的儿童中25%的发生了分泌性中耳炎,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是其主要危险因素,同时对幼儿期及学龄前期儿童的影响更明显。
先天性腭裂儿童大多数同时伴有咽鼓管解剖及发育异常,而气化不良的乳突气房对中耳腔的压力调节能力减弱,使中耳腔产生负压引起中耳渗液。腭裂和乳突发育不良也是分泌性中耳炎复发的主要危险因素。
儿童的胃是平直的,不和成人一样是竖立的,胃食管返流是儿童常见疾病,目前有人认为分泌性中耳炎与胃食管反流也有密切关系。吸烟家庭儿童呼吸道疾病发生率远远大于不吸烟家庭,国外有人认为被动吸烟也是儿童分泌性中耳炎复发的危险因素。
在临床中有些过敏性鼻炎儿童在切除肥大的扁桃体、腺样体后,分泌性中耳炎仍反复发作。说明该病是多种因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导致的。因此,临床耳鼻咽喉科医师应采取个体化综合多因素治疗,保证分泌性中耳炎儿童得到最佳最有效的治疗,从而防止复发,有效提高该病治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