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听器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增加言语声的可听度,以提高言语可懂度。
但事实上,大脑无法适应听不到的或者从未有效体验过的声音;
而且,有证据表明,在助听器验配初期就提供理论上“适当的”增益以最优化言语识别并不能被一些听障人士所接受。
为了帮助听障患者适应新听到的声音,临床医生可能会在验配初始降低助听器增益,随后慢慢提高增益或提供目标增益,使用数周之后再进行微调。
1、实际情况
增益微调的过程意味着个体用户可能有不同的偏好,但传统的微调过程受到临床验配室的制约,只能由专业验配师来操作,助听器配戴者往往无法充分表达自己期望如何改变增益。
然而,优选增益和听觉适应过程之间的关系目前还不清楚。
以往的研究大多数是在实验室环境下进行的,由这些方法获得的优选增益往往受到助听器技术的限制。
尽管已有少数研究探讨使用新技术在现实生活环境中获得优选增益,但受试者均为有经验的助听器配戴者。
在助听器验配后最初的一段时间内,助听器初戴者确定的优选增益与听觉适应之间如何相互影响仍然未知。
2、设计方案
本研究使用第三代可训练助听器技术,该技术允许配戴者对声音强度(轻声、中声和响声)和频率(高频和低频)独立进行调节(通常称为压缩训练)。
助听器会根据数小时或数天前配戴者的调节历史和优选设置改变启动增益(即每次开机时的增益)。
我们提出两种轻度至中重度听力障碍的助听器初戴者在现实生活环境中获得优选增益的方案:
一种是在验配当天开启助听器的增益训练功能;
一种是在验配1个月后开启增益训练功能,旨在确定开启助听器增益训练功能的时间对初戴者优选增益的影响。
3、研究对象
本实验选取36名助听器初戴者进行双盲实地研究。
所有参与者患有轻度至中重度双耳对称性高频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
助听器的“目标”增益由公式NAL-NL1计算得出,并用探测麦克风核实。
36名参与者被随机分到两组,对照组使用“目标”增益1个月后增益训练功能才开启。
该组代表典型的临床验配模式,鼓励配戴者适应新声音。
该组配戴者能够自行调节音量,但每次开机时助听器会自动回到临床医生的设置;
实验组在验配当天即开启优选增益学习功能。
4、实验方法
实验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历时4周,在此期间,对照组的助听器训练功能关闭,实验组的助听器训练功能开启。
第二阶段历时4周,在此期间,对照组的助听器训练功能开启,实验组的助听器训练功能继续开启。
第三阶段历时10天,实验者给予所有受试者两套助听器增益程序,一个是“目标”增益,一个是优选增益。
所有受试者被要求在前6天交叉使用“目标”增益和优选增益(即第1、3、5天使用“目标”增益,第2、4、6天使用优选增益),而后4天则自由选择使用增益程序。
客观效果评估包括:1言语清晰度指数(speech intelligibility index,SII)2噪声下言语测试(Hearingin Noise Test,HINT)
主观效果评估包括:1助听响度问卷调查表(Profile of Aided Loudness,PAL)2助听器效果国际性调查问卷(International OutcomeInventory for Hearing Aids,IOI-HA)3受试者在现实生活环境中对增益的偏好采用问卷和面谈的形式进行评估5研究结论
助听器的训练功能在选配当天开启和数周以后开启代表了两种不同的选配理念。
第一种方法,如果配戴者立即使用增益调节以“训练”助听器,助听器的启动增益将不同于“目标”增益,这是一种相对宽松的选配理念,让配戴者去适应他们自己的偏好;
而第二种方法增益学习功能在助听器验配后数周开启,无论配戴者如何调节增益,在最初的一个月,启动增益都将是“目标”增益,这是一种相对保守的选配理念,让配戴者在微调之前去适应理论上“合适的”增益。
根据本实验研究的结果,提前开启助听器训练功能对助听器选配效果并没有任何负面影响。
两种方案都会出现优选增益低于“目标”增益,可能导致轻声的可听度降低,但是并不影响噪声环境下言语理解度,反而还提高了响度感知的满意度。
虽然开启助听器训练功能的时间对轻声的可听度在选配8周后有影响,但如果对照组继续使用训练功能(本实验中只使用了4周),或许其优选增益会与实验组持平。
绝大多数受试者倾向于使用增益训练功能,说明配戴者对其助听器的控制感可能对验配满意度有着重要影响。